水晶石。奧運,世博的數碼三唯動畫都是他們做的。
成都創新互聯公司是一家以重慶網站建設公司、網頁設計、品牌設計、軟件運維、seo優化、小程序App開發等移動開發為一體互聯網公司。已累計為紗窗等眾行業中小客戶提供優質的互聯網建站和軟件開發服務。
摘錄一段它官網上的簡介:
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國際水準的數字視覺技術及服務供應商,致力于用專業標準為客戶提供從策劃創意到設計制作的全方位服務,幫助客戶有效接近并最終達成目標。自1995年成立以來,水晶石秉承 “追求完美卓越,進步永無止境”的宗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驕人的榮譽,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圖像設計服務供應商” “上海2010年世博會指定多媒體設計服務供應商” “深圳2011年大運會圖象設計服務獨家供應商” “倫敦2012年奧運會及殘奧會圖像設計服務供應商”。集團公司現有員工2600余人,客戶遍及歐美、中東等地區,并建立起了以北京為總部、全國沿海發達城市及海外分支機構為分公司的服務網絡,在上海、南京、杭州、深圳、香港、新加坡、天津、大連、倫敦、中東等城市和地區設立了分公司。
化學動力學的研究方法有:
①唯象動力學研究方法,也稱經典化學動力學研究方法,它是從化學動力學的原始實驗數據──濃度c與時間t的關系──出發,經過分析獲得某些反應動力學參數──反應速率常數k、活化能Ea、指前因子A。用這些參數可以表征反應體系的速率特征,常用的關系式有:式中r為反應速率;A、B、C、D為各物質的濃度;α、β、γ、δ稱為相對于物質A、B、C、D的級數;R為氣體常數;T為熱力學溫度。
化學動力學參數是探討反應機理的有效數據,對暫態活性中間物檢測的時間分辨率已從50年代的毫秒級變為皮秒級。
②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方法,從微觀的分子水平來看,一個元化學反應是具有一定量子態的反應物分子間的互相碰撞,進行原子重排,產生一定量子態的產物分子以至互相分離的單次反應碰撞行為。用過渡態理論解釋,它是在反應體系的超勢能面上一個代表體系的質點越過反應勢壘的一次行為。原則上,如果能從量子化學理論計算出反應體系的正確的勢能面,并應用力學定律計算具有代表性的點在其上的運動軌跡,就能計算反應速率和化學動力學的參數。但是,除了少數很簡單的化學反應以外,量子化學的計算至今還不能得到反應體系的可靠的完整的勢能面。因此,現行的反應速率理論(如雙分子反應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仍不得不借用經典統計力學的處理方法。這樣的處理必須作出某種形式的平衡假設,因而使這些速率理論不適用于非常快的反應。盡管對平衡假設的適用性研究已經很多,但完全用非平衡態理論處理反應速率問題尚不成熟。在60年代,對化學反應進行分子水平的實驗研究還難以做到。它應用現代物理化學的先進分析方法,在原子、分子的層次上研究不同狀態下和不同分子體系中單分子的基元化學反應的動態結構,反應過程和反應機理。它從分子的微觀層次出發研究基元反應過程的速率和機理,著重于從分子的內部運動和分子因碰撞而引起的相互作用來觀察化學基元過程的動態學行為。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這方面研究有突出的貢獻。
③網絡動力學研究方法,它對包括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元反應步驟的重要化工反應過程(如烴類熱裂解)進行計算機模擬和優化,以便進行反應器最佳設計的研究。
歐進萍: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進萍,1959年生,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習與工作經歷:
1976-1978:湘潭大學零陵分校水電系大學畢業;
1979-1983: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導師:陳敬生教授);
1985-1987:哈爾濱建筑大學結構力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導師:王光遠院士);
1987-1990:哈爾濱建筑大學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出站提升教授并留校任教;
1993: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1993-2000:哈爾濱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1996: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1998-2000:原哈爾濱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1999-2000:哈爾濱建筑大學副校長;
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2003.11:工程院院士。
學術任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和工程學科組副組長;
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曾任副組長);
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
國內其它多個二級學會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國際結構控制與健康監測學報》等多個學術刊物編委和副主任編委。
研究方向:
1.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領域:針對建筑結構、橋梁結構和海洋平臺結構及其地震、臺風、波浪、冰力和爆炸沖擊等具有空間分布、隨機特性和動力效應的災害作用,開展多學科交*和高新技術融合的防災減災工程和防護工程研究。
2.工程力學領域:結構動力作用、振動與控制;結構損傷、可靠性與監測;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
主要論著及科研成果:
[1] 歐進萍,王光遠,《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被動耗能減振》,科學出版社,2003
[3]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2003
[4] 歐進萍,段忠東,肖儀清,《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3
[5] 王光遠,歐進萍,《模糊隨機振動理論》,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2
[6] 歐進萍,吳波,邱法維,李洪泉,牛荻濤等,《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建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8
[7] 歐進萍,張興才,員彩芬,肖儀清《海洋平臺結構檢測維修、安全評定與實時監測系統》,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1
[8] 歐進萍,牛世廣,段忠東,肖儀清等,《固定式海洋平臺結構的體系可靠度分析與安全評定系統》,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
[9] 李敏霞,歐進萍,王剛等,《變剛度結構控制系統》,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1
[10] Wu Bin,歐進萍,《The Pseudo-viscous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or:A New Device for Mitigating Seismic Effect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
通訊地址:哈爾濱海河路202號 (郵政編碼:150090)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電 話: 0451-6282094, 6282209
傳 真: 451-6282094
E-mail : oujinping@hit.edu.cn
歐進萍教授1959年4月生于湖南省寧遠縣。1978年于湘潭大學畢業;1983年于武漢理工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7年于原哈爾濱建筑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F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學部院士。44歲的歐進萍是此次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的兩人之一。
okok.org
歐進萍教授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方面,建立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基本理論,發展了結構抗風和抗震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分析和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控制方面,研制出4種結構耗能減振裝置和3種智能控制系統,建立了結構耗能減振與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設計方法。在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方面,研制出5種結構局部性態長期監測智能傳感器,建立了結構健康監測的試驗與示范系統。okok.org
okok.org
近年來,歐進萍教授主持或執筆國家“十五”有關專項科研規劃和863主題論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24項,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兩次分別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獎;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培養畢業的博士21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后11人。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和教育成就
1.學術創新成果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創新成果主要分為四個方面:①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②結構振動控制;③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④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1.1 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
從1980起歐進萍院士開始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為我國防災減災工程的基礎理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方面,他提出了結構的主余地震動隨機模型、地震損傷定量分析與性能設計方法,率先使結構地震損傷性能設計進入工程應用。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方面,他建立了整體極限狀態下的結構抗風、抗震等效靜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解決了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難題。在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他建立了與確定性振動和隨機振動平行的模糊振動和模糊隨機振動理論。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于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者:王光遠、歐進萍);1998年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8年出版著作"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歐進萍、王光遠),該書成為我國土木工程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1.2 結構振動控制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面向學科前沿和工程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結構被動耗能減振技術與設計方法方面,他研制開發出四種新型耗能減振阻尼器,建立了耗能減振結構抗風和抗震設計方法以及地震損傷性態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方面,他研制開發磁流變和壓電-摩擦智能阻尼控制系統以及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創建了結構振動控制系統優化設計的統一理論和方法。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制造,并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上述研究成果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部分成果已被新修訂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規范》采納,并正在主持編寫《建筑結構消能減振設計與加固規程》;2003年出版著作"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歐進萍),該書得到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主席、秘書長和著名教授好評,并應邀翻譯成英文。
歐進萍院士在結構振動控制的基礎隔震、被動耗能減振、智能控制三個領域中的后兩個領域被公認為在我國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鑒于他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被選為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和《Journal of tructural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國際結構控制和智能健康監測學報》)中國大陸唯一編委。
1.3 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
自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2003年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IWGSHM,中國大陸唯一成員),牽頭申辦、并獲準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2005)。
在結構監測的智能傳感元件方面,他研制開發出光纖光柵系列封裝傳感器、壓電薄膜裂紋監測傳感器、機敏混凝土和碳纖維筋應變傳感器,上述部分傳感器已經定型化,并正在產業化。
在結構健康監測智能系統方面,他建立了智能傳感監測集成系統、無線傳感網絡系統和結構實時安全評定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資助。歐進萍院士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領域被公認為在國際和國內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在許多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中擔任重要職務。
1.4 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9 0年代以來,緊密結合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工程的迫切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在海洋環境隨機荷載及其組合方面,他提出海洋環境疲勞荷載(風速、波高和冰厚等)譜的統一模型,海冰動力作用隨機過程模型和我國局部海域風和海浪聯合概率分布;在海洋平臺結構的安全評定方面,他提出了平臺結構損傷的量化處理與演化分析方法,平臺結構安全評定與可靠度評定理論與方法以及平臺結構實時安全監測技術;在海洋平臺結構的冰致振動機理與控制方面,他建立了在平臺結構海冰自激振動判據,平臺結構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的耦合效應及其動冰力作用的統一模型,平臺結構阻尼隔震體系和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中國高??萍歼M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資助重大項目的24個專題年度考核中連續三年評為第一;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專著《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科學出版社,歐進萍、段忠東、肖儀青)是我國唯一一部關于海洋平臺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2.工程應用成果
歐進萍院士不僅在基礎研究中取得創新性學術成果,還十分重視工程實踐,上述四個領域的學術創新成果均在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目前,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工程應用項目19項,其中工程總造價超過1億元的項目有10項。
在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于北京飯店和沈陽市政府大樓等7座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中,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是國產磁流變液阻尼器在我國實際工程中的首次應用,也是我國第一個采用半主動控制系統與方法的工程應用實例,對推動結構振動控制在我國工程中的應用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和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于深圳地王大廈(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南京三橋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以及哈爾濱松花江斜拉橋等7座橋梁工程,渤海8號和渤海JZ20-2MUQ等3座海洋平臺結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采用歐進萍院士的安全評定方法的研究成果,渤海8號平臺延長服役三年,新增石油產量9萬余噸,新增產值和利稅1.68億元。上述成果極大地促進了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與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提升了我國重大工程結構防災安全水平,對我國躋身該領域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3.組織和參與國家科技規劃和論證
歐進萍院士積極組織和參與土木工程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對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的發展方向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其組織和參與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主要有: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優先資助領域-"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的論證報告
l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主持論證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方向--"重大工程的災變行為與健康監測";
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并獲批準
l 牽頭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項目--"重大工程災變行為與智能監測";
l 作為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協助組織和參與完成了"十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和重大專項戰略目標論證報告和研究立項與指南"(總計劃經費3.6億元)';
作為專家,完成了國家863計劃資源與環境技術領域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基地建設的立項指南
4.組織與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歐進萍院士因其很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結構控制和結構智能監測領域贏得了極高的學術地位和聲譽,起著牽頭和推動作用,也使我國該領域在國際學術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l 2003年,他與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美國科學基金會和歐洲科學基金會組織的ESF-NSF WORKSHOP o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for Feasibility of Smart Structures,并任觀察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IWGSHM);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并獲準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 2005);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并獲準在中國主辦"國際結構振動學術會議";
l 2003年,在"第一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日本東京)"上,他代表中國大陸作"中國大陸結構健康監測研究與應用發展"學術報告,并代表中國大陸學者在開幕式上發言;
l 2003年,他牽頭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并獲批準;
l 2002年,他參與組織"第一屆中日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2,上海)和"第二屆中日美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4,大連);
l 2001年,他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2003年在國內高校首次推出聘請國際一流大學知名教授兼職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第一批簽約35名國際知名教授,并已經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招收博士研究生。
他培養畢業了博士23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后13人。其中,培養畢業的博士已有三人提升為教授,并擔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哈工大報訊 ( 記者 丹梅) 44歲的歐進萍,是2003年當選的58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一些媒體爭相報道這一消息,人們欽佩他的同時,更想了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
1959年,歐進萍出生于湖南。1987年獲原哈爾濱建筑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0年從博士后流動站出站任教。他雖年輕,但卻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結構振動控制、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和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4個重要領域系統地開展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
年輕的歐進萍是個迷,這要從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說起:
——他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成為我國這一學科的帶頭人。
——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制造,并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他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5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他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在國際和國內這個領域被公認為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
——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建立了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與維修決策理論和大型應用軟件系統,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獎勵。他出版的專著《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是我國唯一一部關于海洋平臺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名稱欄目:大連dynamics 大連日本風情街
本文路徑:http://vcdvsql.cn/article24/doiccje.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App開發、虛擬主機、響應式網站、標簽優化、網站內鏈、面包屑導航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