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按ESC進入Command模式,然后輸入“:wq”,回車就可以保存并退出了。
湘陰ssl適用于網站、小程序/APP、API接口等需要進行數據傳輸應用場景,ssl證書未來市場廣闊!成為成都創新互聯公司的ssl證書銷售渠道,可以享受市場價格4-6折優惠!如果有意向歡迎電話聯系或者加微信:18980820575(備注:SSL證書合作)期待與您的合作!
vi的其他保存/退出命令:
:w 保存;
:w filename 另存為filename;
:wq! 保存并強制退出;
:wq! filename 注:以filename為文件名保存后強制退出;
:q! 強制退出;
:x 保存并退出(僅當文件有變化時保存)
擴展資料:
vi有三種工作模式:命令模式、文本編輯模式和最后行模式。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1、命令行模式
該模式是進入vi編輯器后的默認模式。任何時候,不管用戶處于何種模式,按下Esc鍵即可進入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用戶可以輸入vi命令,用于管理自己的文檔。此時從鍵盤上輸入的任何字符都被當做編輯命令來解釋。若輸入的字符是合法的vi命令,則vi在接受用戶命令之后完成相應的動作。但需注意的是,所輸入的命令并不回顯在屏幕上。若輸入的字符不是vi的合法命令,vi 會響鈴報警。
2、文本輸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輸入插入命令i、附加命令a、打開命令o、修改命令c、取代命令r或替換命令s都可以進入文本輸入模式。
在該模式下,用戶輸入的任何字符都被vi當做文件內容保存起來,并將其顯示在屏幕上。在文本輸入過程中,若想回到命令模式下,按下Esc鍵即可。
3、末行模式
末行模式也稱 ex 轉義模式。在命令模式下,用戶按:鍵即可進入末行模式下,此時vi會在顯示窗口的最后一行(通常也是屏幕的最后一行)顯示一個:作為末行模式的說明符,等待用戶輸入命令。多數文件管理命令都是在此模式下執行的(如把編輯緩沖區的內容寫到文件中等)。
末行命令執行完后,vi 自動回到命令模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vi
一般都把它分為4種模式:
普通模式(normal
mode):啟動vim時默認就是這個模式
插入模式(insert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i(insert)或a(append)就進入了插入模式
命令行模式(ex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
:
即可進入命令行模式,最下一行變成編輯,可以在最下行輸入命令
可視模式(visual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v進入可視模式
在命令模式輸入w
filename然后回車則把文件保存為filename,如果之前已經有文件名了就直接輸入w就可以了,輸入q則退出
你如果沒有修改的話,直接按esc,輸入q!退出不保存
你如果修改了的話,直接按Esc,然后輸入wq就可以了。
編輯模式切換到命令行模式
一、輸入:vi /etc/ssh/sshd_config,然后點擊enter,這里演示使用vi命令對sshd_config文件進行修改操作。
二、然后自己使用方向上下鍵調整到需要修改的位置,在光標處按“i”或者“insert”鍵,即可開始修改操作。
三、修改完成之后點擊Esc鍵即可進入命令提示行開始進行保存操作,最下面的INSERT消失之后就可以輸入:wq進行保存操作了。
四、最后保存完成之后需要重新啟動sshd.service這個服務,其他的修改文件也一樣需要重新啟動服務。
拓展資料
一、vi編輯器是Linux和Unix上最基本的文本編輯器,工作在字符模式下。由于不需要圖形界面,vi是效率很高的文本編輯器。盡管在Linux上也有很多圖形界面的編輯器可用,但vi在系統和服務器管理中的功能是那些圖形編輯器所無法比擬的。
二、vi編輯器通常被簡稱為vi,而vi又是visual editor的簡稱 。它在Linux上的地位就像Edit程序在DOS上一樣。它可以執行輸出、刪除、查找、替換、塊操作等眾多文本操作,而且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其進行定制,這是其他編輯程序所沒有的。
三、vi 編輯器并不是一個排版程序,它不像Word或WPS那樣可以對字體、格式、段落等其他屬性進行編排,它只是一個文本編輯程序。沒有菜單,只有命令,且命令繁多。vi有3種基本工作模式:命令行模式、文本輸入模式和末行模式。
本文名稱:linux強制保存命令行 linux如何強制保存
文章鏈接:http://vcdvsql.cn/article36/doodpsg.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網站策劃、網站設計公司、網站改版、服務器托管、品牌網站設計、網站設計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