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垃圾分類,關系老百姓生活環境與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聯動不足,系統工程需連續發力
某小區共有 1142 戶,每 300 戶他們設置一個智能回收箱。居民領取垃圾分類卡和二維碼貼紙后,將分類好的垃圾裝袋密封貼上二維碼,投放相應垃圾桶中,收運人員再運回分揀中心掃碼稱重、計算積分。6 月 24 日啟動起來,小區居民參與率已達 70%,由于垃圾箱上有明確投放標識,居民投放準確率接近 100%。
垃圾分類,舉手之勞
目前各地由城管部門牽頭推進,還存在多部門聯動不夠情況,尤其是在推進措施、配套資金、政策支持等方面,不同程度還存在“九龍治水”現象。包括垃圾源頭減量,各地雖制定出臺了部分政策,但是過度包裝、一次性用品使用、快遞包裝物與日俱增等現象未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需要建立有效的物業協作機制,充分整合各方力量,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努力形成體制機制完善、政策協同配套、全民廣泛參與的格局
處理設施不足,尚有短板需補齊
在揚中市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與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工作人員像掃碼取快遞一樣,對運來的可回收物進行掃碼、登記積分。之后再將其按織物、紙板等細分,最終分運到相關專業處理企業進行資源化利用。“我們是全品類收集,在中心加設了存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與有害垃圾兩處區域,低附加值可回收物量較小,單獨運輸成本高,達到一定量再運走。”目前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收運補貼機制還有待完善,否則有的企業就會直接混裝混運。
目前我省大部分城市因地制宜采用“三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時,循序漸進推行“四分法”,將廚余垃圾進行單獨分類處置。南京、蘇州作為國家試點城市正在全面推行“四分法”。同時,各地正在加快實施生活垃圾焚燒廠(填埋場)、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等“三廠(場)一中心”處理設施建設。截至去年底,全省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設施投運總量達 85 座,其中焚燒廠 45 座,焚燒占比約 75.6%,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預計到 2020 年,我省處理設施總數將達到 103 座。
相比可回收物與其他垃圾,對被分出的有害垃圾的處置銜接仍面臨瓶頸,是亟需補齊的“短板”。在揚中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看到,有害垃圾貯存區的紅色垃圾桶中,已放置了不少熒光燈管、過期藥品等垃圾,尚不知運往哪里處理。目前對廢熒光燈管的處置,我省只在宜興有一家專業化處理廠。“有害垃圾集中起來則需要按照危險廢棄物的要求進行規范化處置。”調研組表示,部分城市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有害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導致不少分類收集的有害垃圾“長期”處于貯存狀態,未能及時有效處置,需要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文件,建立有害垃圾全鏈條收集處理銜接機制。
網頁標題:江蘇省住建廳調研垃圾分類工作:處理設施不足
網頁路徑:http://vcdvsql.cn/hangye/lajitong/n47499.html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