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市民尚未分清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時,東城區的140個小區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餐廚垃圾變花肥、菜葉制成垃圾酵素、網格化垃圾管理員上崗……“居民自治”式的垃圾分類管理模式將在全區推廣。昨天,記者從東城區城管委獲悉,2015年前,80%的小區都將實現垃圾分類。今年,垃圾分類“標兵”將獲得表彰獎勵。
總體情況
140小區試點垃圾分類
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轄區內已實現垃圾分類的140個試點小區均配備了小區用垃圾分類桶,按“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個一組設置;小區每戶居民配發用10升分類桶,按“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兩個一組設置。
為杜絕混裝、混運現象,各分類居住小區的三類垃圾,分三條處理路線,其中,“可回收物”便民回收、資源再生,不運輸出小區,定時聯系再生資源公司上門或就近收購;“其它垃圾”密閉運輸、有序轉運,由街道環衛所或物業公司就近運輸到密閉式清潔站,再由區環衛中心與市環衛集團收運對接;“廚余垃圾”上門收運、統一處理,由專業隊伍每日上門收運,保證日產日清,區內中轉到廚余垃圾中轉站,然后外運至處理基地進行資源化處理。
“其它垃圾”和“廚余垃圾”運輸一律使用“桶換桶”式垃圾運輸車或密閉壓縮車,實施專業化、規范化收運。
東城區城管委市容科負責人孫治中介紹,為監督各分類小區的日常運行情況,及時解決各類分類源頭問題,東城區在全市率先將分類小區建設和維護情況納入城區網格監督系統,即區城管委與區城管監督中心合作,聘請了區城管監督中心90名網格監督員進行達標分類小區的日常檢查工作,網格監督員實行“周檢查”,對相關問題直接拍照上傳,納入全區考核評價,實行“月通報、季評價、年評比”。
在政策上,今年東城區將對表現優秀的垃圾分類集體、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即以垃圾分類評比為獎勵依據,對排名靠前的街道辦事處、物業公司以及作出貢獻的個人,在年底進行評功評獎。
“垃圾分類一方面是市民良好意識的養成,另一方面就是配套設施的完善。”孫治中稱,預計2015年,轄區內垃圾分類居住小區數量將達到總小區數量的80%以上。
背景
無害化處理能力跑不過垃圾增速
市市政市容委表示,2004年至2008年,本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平均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近幾年雖略有下降,但仍大大高于本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對城市環境構成嚴峻挑戰。
今年年內,全市非居民垃圾將實施計量收費,由原來統一收取25元/噸,變更為餐廚垃圾25元/噸,其它垃圾90元/噸,并在2013年、2014年分兩次再提價,到2014年擬達到餐廚垃圾90元/噸,其它垃圾180元/噸。
1999年,本市制定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居民收費標準合計每戶66元/年,10余年來一直未作調整。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收費調整辦法。
亮點1
垃圾變花肥免費發居民
在體育館路街道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的東南角,15平方米的一間隔音簡易房內,已經工作了9年的廚余垃圾處理器依舊在“勤奮”運轉。這個看起來不怎么起眼的家伙每天能消耗掉居民們所投放的30多公斤廚余垃圾,直接將它們變成二氧化碳、水蒸氣、熱量和肥料。
東四塊玉南街4號院小區占地3.4萬平方米,有430多戶居民生活在這里。小區內雖然只有7棟居民樓,卻擺放了11組、33個垃圾桶。每天,11名保潔員負責對投放在這些垃圾桶里的垃圾進行清理。
保潔員的任務有兩項,一是把可回收的垃圾挑出來,二是看廚余垃圾是否符合標準。盡管在垃圾投放點已經貼出詳細的類別,比如餐廚垃圾包括: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果皮核、廢棄食物,但因機器很難將大骨頭和堅果的硬殼進行處理,因此保潔員需要把裝菜的塑料盒、食品袋分揀出來,把廢棄的大骨頭和堅果的硬殼揀出來,防止機器“消化不了”。
通過廚余垃圾處理器的工作,一年可減少5噸垃圾的投放量,并產生幾十公斤有機肥。這些肥料被免費發給小區居民,用作花肥。這也在無形中促使居民們平時對垃圾分類這件事做得更加仔細。
亮點2
廢油制肥皂節約又環保
在龍潭街道左安漪園小區,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學習自己動手,將家中的廢舊物品變成名副其實的寶貝。
馮秀蘭是這個小區的老住戶了,令她得意的“小發明”是用廢菜葉制成的寶貝垃圾酵素。它既可以用來澆花澆菜,又是純天然的洗潔精、防臭劑,洗碗、擦桌子、凈化空氣都能用得上。據了解,垃圾酵素也叫環保酵素,由廚余垃圾混合一定比例的糖、水,經過三個月的發酵后便可生成。“現在我們社區公益小組的居民都會做這個,既環保又衛生。”馮秀蘭笑著說。
一個月前,依托社區公益小組,左安漪園社區開始公開在居民中間收集廢電池、過期藥品和廢油三類垃圾。其中,收集來的廢油由社區公益小組負責統一回收制作成肥皂,然后再按照環保積分獎勵的形式發放給社區居民。居民孫玉芝稱,以前家里的廢油基本上不怎么處理,大部分都順著水管沖走了,現在則不一樣了,家里的廢油都變成了各式各樣的肥皂,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省錢那么簡單的事。
亮點3
分類網格員上崗查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有些小區雖然已經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但實際上廚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內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混裝垃圾。
家住棗苑小區的李先生坦言,自己還沒有完全習慣“分類扔垃圾”。年逾五旬的他說,2010年,小區給每戶發放了廚余垃圾桶和一般類型垃圾桶。他把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在廚房,一個放在客廳。廚房垃圾桶主要收集蛋殼、菜葉、果核等餐廚垃圾,“開始覺得新鮮,還能按要求遵守執行,但時間一長,就放松了,棗核、核桃皮、廢塑料什么的經常混著扔在一起”。
除了個人習慣問題,垃圾回收環節也待規范。市民郭女士稱,來小區收垃圾的垃圾車往往都是三個桶倒在一起拉走,居民們分類丟垃圾等于做了無用功。
對此,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9月份開始,他們與區城管監督中心合作,將垃圾分類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當中。垃圾分類網格監督員正式上崗,負責對全區已經實行垃圾分類的108個小區進行日常檢查工作。具體檢查標準按照市市政市容委“日檢查、月考核、季評價、年匯總”的形式,要求監督員每天巡查不少于兩次,檢查出的問題也將納入區網格監督系統,逐一進行督辦。
垃圾箱垃圾桶 分類垃圾桶 分類垃圾箱 果皮箱 果皮桶 玻璃鋼垃圾箱 環衛垃圾桶
當前標題:垃圾分類推“居民自治”模式
瀏覽路徑:http://vcdvsql.cn/hangye/lajitong/n48399.html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