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印染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等。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所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具有COD變化大;pH高;色度大,有機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劑及漿料,廢水粘性大;水溫水量變化大等特點。 廢水一般分為:退漿廢水、煮煉廢水、絲光廢水、染色廢水、印花廢水、整理工序廢水。
印染廢水處理
印染廢水水質具有高溫、偏堿,內含化學槳料的特性,公司根據印染廢水處理方面的成功經驗,經過多次技改,逐步完善。采用高濃度高溫印染廢水與生產軟水熱交換處理,堿減量水洗廢水水膜除塵,一般印染廢水及生活污水厭氧—好氧處理工藝。
1、紡織染廢水處理混凝法
混凝法由于工藝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設備投資少,占地面積小,對印染廢水中的不溶性染料和大分子有機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成為印染廢水的常用處理方法之一。但混凝法對可溶性染料的去除效果差,同種絮凝劑對不同的印染廢水會有不同的處理效果,運行費用較高,泥渣量多且脫水困難,會造成二級污染,制約了混凝法被進一步廣泛地應用于印染廢水的處理。Goloba等對混凝法處理印染廢水作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絮凝劑的使用效果與其使用量的多少及廢水pH有關,采用Al2(SO)4·18H2O作為絮凝劑時,投加量在2.5mL·L-1和pH在接近中性的條件下,可達到最好的混凝效果。Raghu和Ahmed等用電絮凝和離子交換聯用處理印染廢水,COD的去除率可達到92.13%,處理后的水質可達到印染廢水回用的標準。
2、紡織染廢水處理臭氧氧化法
臭氧用于印染廢水處理有很好的脫色作用,因為染料顯色是由其發色基團引起,臭氧由于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將這些基團氧化分解,使其失去顯色能力。Idil和Betul等分別在pH為3、7、11的條件下,用臭氧處理印廢水。結果表明,在pH等于7時,臭氧對色度和TOC的去除率要高于其他兩種情況。臭氧氧化的主要優點是氧發生器簡單緊湊、占地少,容易實現自動化控制。主要缺點是處理成本高,不適合大流量廢水的處理。因而,不適合大規模推廣使用。
3、紡織染廢水處理光催化氧化
在印染廢水的處理中,光催化氧化法也是廣泛研究的熱點。目前常用的催化劑主要有TiO2、H2O2、O3等,在太陽光或紫外光的照射下,從而促使催化劑的能級發生躍遷,產生活性很強的自由基,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Mahmoodi等研究了光催化氧化與H2O2相結合處理印染廢水,結果表明,H2O2的加入可以加強對有機物的降解能力,其投加量為300mg·L-1、pH為6時為最佳的操作條件。但Swaminathan用光催化氧化和H2O2聯合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結果表明,光催化氧化后會產生有毒物質,且經濟成本較高。
4、紡織染廢水處理電化學氧化
電化學氧化用于印染廢水的處理,有很好的脫色效果,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內電解法,它利用鐵顆粒和碳顆粒分別構成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以印染廢水為電解質溶液,發生電極反應,產生高化學活性的新生態H,它可以與印染廢水多種化學組分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染料脫色。Gutierrez等把電化學氧化法同紫外光照射相結合,研究了pH、鹽濃度、光強度等對印染廢水處理過程的影響。在最佳操作條件下處理印染廢水,其對色度的去除率在90min時就可達100%,經過10h的處理,對TOC和COD的去除率都可達到80%以上,但由于電化學反應過程耗電量大,因此,該工藝成本較高。
印染廢水處理設備
5、紡織染廢水處理印染廢水處理建議
(1)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絮凝沉淀組合工藝能夠有效地處理印染廢水。當進水COD、BOD5和SS 分別為640 ~1 230、160 ~382、164 ~ 322mg/L 的情況下,它們的出水質量濃度分別為64~92、9~24 、34~60 mg/L,達到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一級標準。
(2)當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9 h 時,可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續處理的進行。當生物接觸氧化池容積負荷為6 kg/(m3·d)時,其對COD的去除效果較好。
(3)廢水直接處理成本為1.28 元/m3,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4)該組合工藝基本不存在剩余污泥處置問題,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處理后的廢水經消毒后回用于生產實踐,不但減少了企業廢水的排放量,而且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
本文標題:印染廢水處理的四種常用工藝及設備論述
鏈接分享:http://vcdvsql.cn/hangye/sclsb/n10268.html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