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電機內冷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初步研究階段、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加藥處理技術為主常規離子交換處理為輔的階段和堿性離子交換處理技術為主階段。
1958年上海電機廠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l2MW雙水內冷發電機,自此開始了內冷水水質處理技術的試驗研究。由于當時國外只有定子冷卻水處理的經驗,因此需要自行研究解決雙水水質的處理技術和控制方法。
在上海某調峰機組進行了最初的離子交換處理的嘗試:離子交換柱采用塑料制成,取部分內冷水進行凈化處理,內冷水的電導率和含銅量均有明顯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當時環境下,生產部門雖然取得了很好的處理效果,但是在設計制造的落實上卻遇到了困難,未能配備上這種裝置。
另一種處理方法是降低內冷水中的含氧量。在華北某電廠采用開放式運行系統,將凝汽器凝結水通過凝結水泵直接送人發電機水系統,通過發電機吸收熱量后,直接送人除氧器。這樣,由于凝結水的含氧量很低,又沒有再循環,不可能有大量的氧漏人,便能保證內冷水的低含氧量。經過處理后,內冷水的含氧量和含銅量均很低。但采用此方法,發電機的運行就取于凝結水泵的狀況,很不安全。
限于當時的情況和諸多原因,這兩種方法未能得以推廣。只能靠加強排污,調節水質pH值和換水來維持內冷水的含銅量。操作和控制均很麻煩,除鹽水損失也很大,而且每次停下吹管時,均會從中空導線中沖出大量黑棕色渾濁物。
分享名稱:分享國內發電機內冷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狀況
瀏覽路徑:http://vcdvsql.cn/hangye/weixiufdj/n63858.html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