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分類: 網站建設
投資要點:
1、 (1)云計算是對傳統IT模式的整體顛覆,按需使用、彈性收費,直接打開IT服務行業的天花板。總體上上游降價、下游需求爆發,具備長期高成長性。
(2)當前行業滲透力仍低于10%,國內整體市場增速30%+(私有云20%+,公有云50%+),IaaS先行,saas爆發性最強。
(3)云計算業務前期研發、銷售投入大,利潤確認期長??紤]客戶整體生命周期價值,營業收入及經營活動現金流更能體現業務價值,一般用PS或PCF估值,目前可給云業務10-15倍的PS估值。
2、 (1)云計算基礎軟硬件設施:自主可控是關鍵(中國軟件,誠邁科技,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中國長城,太極股份,浪潮軟件,華東電腦)。
(2)數據中心IDC:最具確定性的高增長領域(光環新網,寶信軟件,易華錄,奧飛數據)。
(3)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強者俞強,馬太效應明顯(深信服,光環新網,紫光股份)【港股 金山軟件,巨頭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
(4)saas軟件即服務:潛力巨大,細分龍頭呼之欲出(用友網絡,廣聯達,石基信息,泛微網絡,恒華科技,超圖軟件等)【港股:金蝶國際】。
一、商業模式:按需使用、彈性收費的IT綜合服務
1、發展簡介
在經濟新常態下,實體粗放型增長難以為繼,提效降本、精細化運營和尋找高毛利率創新業務勢在必行。
而云計算引發了軟件開發部署模式的創新,重構了傳統IT模式從底層硬件到業務模式的顛覆,成為承載各類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成為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關鍵要素。
2、商業模式
云計算重構了傳統IT服務模式,是一種通過互聯網把網絡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系統、應用軟件、服務等)集成一個虛擬共享池(“云”),統一管理和調度,進而向廣泛用戶提供快速、自動、按需所取、按需付費的綜合IT服務的模式。
(1)“按需使用”模式 ,節省了巨大的IT資源成本、提升效率;
(2)“訂閱制、按需付費”模式,降低了廣大企業客戶的使用門檻,擴大市場空間;
(4)“云端數據貫通”,高客戶粘性+網絡規模效應,云計算企業價值大幅提升。
(5)國內政策方面,2017.4月,《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工信部);2018.8月,《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國家政策方面對技術實質性應用方面的引導(區別于基礎技術研發布局的政策扶持),也是對行業應用階段的一個鑒定。
卓越的商業模式特性+行業門檻,決定了這將是個真正成長型公司層出不窮的領域,是整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方向。
云計算概覽
(By:極客Edward)
(1)按服務模式分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er),P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er),saas軟件即服務(Soft as a Server)。
(By:極客Edward)
(2)按部署模式分類: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垂直行業云。
(By:極客Edward)
二、發展趨勢:持續爆發式增長
(一)全球云市場:滲透力即將突破10%,復合增速20%+
根據Gartner數據,全球公有云整體規模持續高增長,2018增長23.01%,未來復合增長20%以上,其中增長最快的將是IaaS(復合增長27%+),前幾年是PaaS、saas增長高于IaaS。
當前結構上saas規模占比大(2018年saas占比63.9%,IaaS占23.84%,PaaS占12.25%)。
(數據來源:Gartner)
根據高盛預測數據,2019年云計算的市場滲透率(云服務支出/總IT支出)將首次突破10%,2021年將躍升至15%。正常情況下,一項技術的滲透率開始超過10%,將會進入加速增長階段。當前這趨勢將延續較長時間。
(數據來源:高盛)
(二)中國云市場:整體市場增速30%+(私有云20%+,公有云50%+),IaaS先行,saas爆發性最強
1、我國IT支出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Gartner數據,我國IT支出占GDP比例與全球相比偏低,2017年中國預計在2.80%,相對于全球4.58%的占比還有提升空間。
IDC預測,中國IaaS支出將持續高速增長,2018占全球市場的12%左右,5年后上升到全球市場25%左右,中國私有云IT基礎架構支出更是將超過美國。
(數據來源:IDC)
2、超高速增長:2018年我國云計算總體增長39.21%,規模達962億元,未來復合增長率將繼續超過30%。其中當前公有云占比45%,未來3年CAGR將達53%;私有云占比55%,CAGR將達22%。
當前私有云份額更大一些,增長平穩,但當前公有云增速是私有云的兩倍多。未來公有云增速漸漸趨緩,與私有云共存并平衡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3、私有云:私有云市場主要是硬件市場占主導,2018年硬件:軟件:服務=70.6%:15.8%:13.6%。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原先的IDC存在資源復用浪費、數據資源形成孤島、運營維護困難,信息化建設無法給實際業務帶來幫助,采用私有云模式,帶來數據打通和高效率IT運用。
4、公有云IaaS:2018年占比約62%,近三年年復合增長率約86%。受國內大規模云計算中心等基礎資源建設投資拉動,IaaS是公有云中占比大、增速最快的領域。以阿里云、騰訊云、UCloud為代表的廠商已經可以開始國際競爭了。
5、公有云PaaS:2018年占比約5%,近三年年復合增長率約61%。PaaS規模較小,將主要由IaaS或saas領域廠商向中間的PaaS環節滲透。
6、公有云saas:2018年占比約33%,近三年年復合增長率約38%。saas比傳統軟件適用的時間與空間更廣,能更好地抓住市場潛力巨大的長尾需求。云計算發展的成熟期實際上就是saas的持續爆發,這也是未來幾年國內最具爆發力的領域。
當前國內saas市場較國外差距明顯,與國外相比,國內 saas 服務成熟度不高,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市場規模偏小。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三、云計算產業鏈核心標的
(一)產業鏈:上游降價、下游需求爆發
(1)上游:主要為基礎設施供應商,提供各類服務器、網絡、存儲等硬件設備,大型IaaS廠商的高議價能力,將持續驅動上游基礎設備降價中。
(2)下游:主要為政府、企業、個人等消費終端。需求爆發中。
(3)中游:以用戶價值為導向的服務,分為三層(IaaS——PaaS——saas)。
越靠近上游(如IaaS),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程度越高,差異化較小,性能、穩定性是關鍵,規模效應、馬太效應明顯。越靠近下游(如saas),越接近用戶,標準化程度越低,功能的豐富性、交互性、易用性是關鍵。
各大云服務廠商都在向上下游擴展,IaaS、PaaS、saas的供給者界限逐漸模糊,呈現融合發展態勢。
(二)云計算基礎軟硬件設施:自主可控是關鍵
云計算平臺底層都需要計算設備(CPU、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連接與傳輸)來支持,云服務廠商通過虛擬化設備將底層軟硬件資源抽象分割,并通過云計算操作系統進行管理,結合數據庫、中間件、運行庫組合輸出。數據中心機房附屬設備還包括機柜、UPS不間斷電源、精密空調、監控設施等。
國內發展現狀:(1)中低端成熟,高端需要發力;(2)美企業主導基礎設施,歐企主導附屬設備;傳統軟硬件巨頭提供服務器(IBM)、存儲陣列(EMC)、路由器(思科)、操作系統(微軟、Linux)、數據庫(Oracle)等;(3)國內附屬設備發展緩慢。
當前國際信息科技比拼中,自主可控是關鍵?;A軟硬件一般還可以優勢協同拓展私有云、政務云等業務。
A股相關重點公司:中科曙光(國產超算、CPU龍頭,AI芯片),浪潮信息(全球服務器前三),紫光股份(云+網+端設備巨頭,政務云龍頭,公有云國家隊),中國軟件(國產操作系統-麒麟),誠邁科技(國產操作系統-深度),中國長城(飛騰CPU),太極股份(數據庫、中間件等),浪潮軟件,華東電腦等。
(三)數據中心IDC:最具確定性的上游高增長領域
數據中心介于底層基礎設備(存儲、服務器、網絡設備等)和IaaS之間環節,是各基礎設備集成的數據中心機房,進一步虛擬化成可以自動、彈性匹配的資源池就是IaaS。
云計算的發展帶動上游數據中心IDC行業繼續保持30%~40%的增長,國內IDC行業集中度不高,處于剛開始行業并購、異地擴張、提升集中度階段,區域龍頭受益明顯。
目前北上廣深IDC建設限制,龍頭先發優勢更突出,小企業將逐漸退出。
壁壘:資金投入大,技術壁壘體現在高端數據中心建設能耗品質、成本控制,北上廣深區域的建設資質。云計算三年發展計劃指出:數據中心布局得到優化,使用率和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綠色節能水平不斷提高,新建數據中心PUE值普遍優于1.4。
IDC競爭者分為三類:電信運營商(資源、資金優勢)、專業IDC服務商(服務、運維能力強)、云服務商(資金、技術優勢,業務協同)。后期格局大概率三者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方式。
IDC競爭者對比
(By:極客Edward)
A股重點IDC企業:光環新網(京津冀IDC龍頭+AWS中國區服務)、寶信軟件(寶鋼旗下,長三角IDC龍頭+智能制造信息化)、易華錄(數據湖+智能交通)、奧飛數據等。【中概股:世紀互聯、萬國數據】
(四)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馬太效應明顯
1、技術門檻高:IaaS是PaaS和saas的基礎,技術和資本門檻較高,但也是最純正的云計算、各大巨頭公司爭奪的戰略高地。
2、政策壁壘高:國內法律規定數據必須留在本國,并且相關技術服務須由國內廠商提供,海外巨頭在國內短期難以大規模擴張。
典型的光環新網:15年開始跟亞馬遜AWS合作代運營,但現在要求獲得公有云牌照。所以2017年底20億買下了AWS在北京的數據中心硬件資產,然后國家才給光環新網發了公有云的牌照。重點在于國家要求數據的安全。
3、產業格局集中:IaaS市場具有極強的規模效應,短期內仍必須通過持續“燒錢”取得競爭優勢。因此,只有中國本土具備雄厚實力的企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面對激烈的價格戰,部分公有云服務商在長時間無法取得競爭優勢及盈利情況下,將轉型為以私有云為主的混合云或直接關閉公有云業務,因此創業型企業突圍成功的可能性較小。
全球top5集中度高且不斷提升,強者俞強,馬太效應明顯:累計市占率達50.1%(2015)、70.4%(2016)、72.6%(2017)、76.8%(2018)。2018年市占率前五名分別為亞馬遜AWS(47.8%)、微軟Azure(15.5%)、阿里云(7.7%)、谷歌云(4%)、IBM云(1.8%)。
(數據來源:Gartner)
(數據來源:IDC)
A股重點IaaS企業:光環新網(亞馬遜AWS中國區代表)、紫光股份(云+網+端巨頭,政務云龍頭,公有云國家隊)等。
【其它: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港股 金山軟件】
(五)PaaS平臺即服務:
平臺層(集成云操作系統、云數據庫、中間件、運行庫等)向用戶提供應用程序的開發環境和資源等服務,比如系統中資源的部署、分配、監控和安全管理以及分布式并發控制等,用戶不用擔心程序運行時所需的資源。如Salesforce公司的force.com平臺。
發展模式一般是IaaS+PaaS,或者saas+PaaS,單獨的PaaS企業較小且少。
(六)saas軟件即服務:潛力巨大,細分龍頭呼之欲出
IDC數據,2018年我國saas市場增速是傳統軟件市場8倍,預計至2022年,我國saas市場規模有望超過58億美元。軟件企業的云轉型不是簡單上云,而是向saas及“AI+大數據”同時轉型。
1、分類:
消費級saas:面向個人用戶,提供訂閱付費、按需付費、租用付費等服務模式。例如Netflix面向其付費用戶提供影片租用播放等服務。百度云盤、wps云盤等。
企業級saas:面向企業用戶提供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問題的方式,采用按需租用服務的模式按月付費,可以讓企業實現跨區域合作、業務數據集中管理、降低企業經營TCO等。
企業級saas分為通用型和行業垂直型(用于特定某行業)兩類,其中通用型saas軟件先行,整體競爭格局分散。ERP、crm、OA、HRM等是通用型saas中發展較成熟的領域。
(數據來源:Gartner,艾瑞咨詢)
2、saas模式特點:
(1)收費模式:將過去的一次性大額支付轉為多年持續小額支付。
(2)定制化服務要求提高:商業模式的改變使得客戶轉換成本大幅下降,軟件服務提供商如何大化客戶體驗,提升客戶留存率變為主要的經營重點。由產品向服務轉型,行業定制化屬性愈發顯著。大中企業的定制化需求、ARPU值、粘性更強。
saas的難點在于客戶深度需求的know-how及穩定安全,特別是對企業級saas。
(3)拓展長尾客戶:年費制使小微企業具備購置能力,截2017年我國小微企業數量達到2328萬家,占企業總數82.5%,大幅拓寬下游客戶群體。
(4)提升ARPU值:saas服務能夠實現客戶-供應鏈-財務等環節全面打通,大幅提升數據價值。
3、saas行業格局:
(1)全球企業級saas市場已較為成熟,Oracle、SAP、Salesforce為top3。
Salesforce是專注于crm領域的saas企業,可提供隨需應用的客戶關系管理。2016年收入77.56億美元,幾乎是2007年的10倍。Salesforce提供了包括銷售云(Sales Automation)、服務云(Service)和市場云(Marketing Automation)等功能。Salesforce的特點是產品成熟度高、營銷自動化、標準或自定義的報告與分析、擴展可能性。
(2)國內saas市場較國外差距明顯,與國外相比,國內saas服務成熟度不高,缺乏行業領軍企業,當前市場規模偏小。
國內通用saas發展較好的有金蝶國際、用友網絡。而低端ERP、crm等通用型企業管理軟件市場進入壁壘較低,八百客、銷售易、teambition、紛享銷客等原生saas廠商紛紛入局爭奪份額。
(數據來源:IDC)
4、saas業務估值:
由于saas的收入主要是收取年費(訂閱),其盈利模式相當于收入的分期,與續約率息息相關。收入的確認方式在財務上與傳統銷售軟件的模式發生了改變,年費要在服務發生之后才能確認。以Salesforce為例,其營業收入及經營活動現金流均保持較快增長,對于該類公司,估值考慮采用 PS、PCF更能體現公司內在價值(案例如Oracle、Salesforce、Adobe)。
網站欄目:云計算:爆發中的核心科技賽道
標題網址:http://vcdvsql.cn/news39/100089.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Google、服務器托管、網站內鏈、全網營銷推廣、企業網站制作、搜索引擎優化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
猜你還喜歡下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