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質認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比如四大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筑施工質量體系)、知識產權貫標、高企認定等,這些資質在我們國家推行了很多年,但真正重視這些證書的人并不多,只有用到時才重視起來。
因ISO三體系痛失項目
我的企業是生產機械零件的,主要為造船廠供貨,主要產品有:堵漏用具、系泊設備、航行設備、水手工具、信號設備、甲板備部品、裝卸用具及起貨屬具等。
在前不久的一次招投標中,對方標書中提到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要求,我就沒太在意。一是因為這是老客戶,彼此有些交情,這次招標就是走個流程。二是自問價格還是能滿足要求的;三是……不說了,你懂的!
結果是慘痛的,沒有中標!后來才知道,是在公司資質環節出了問題,就是沒有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這ISO三體系證書!
一次深刻教訓,告訴了我資質證書對企業的影響!
這不是個案,還有很多因為企業因為沒有相應的資質而失去參加投標資格,或因為競爭對手擁有加分資質如企業信用評級、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守合同重信用等,這些資質可以加3~5分的,有時卻因為一分之差,錯失項目,這對企業來說就得不償失了。
ISO三體系普及
如今,越來越多的標書里要求具備各種資質,如2018年國家在招標投標中提到的ISO9001認證要求的行業,電信行業、航空業、造船業、建筑行業、食品行業等提供產品的廠商均有ISO三體系認證要求。
國家在評審一些免檢產品、名牌產品、質量信得過的產品、AAA信用評級等榮譽時,ISO9001認證是前提條件。
還有產品進出口企業獲取出口通行證。為證明產品質量穩定,生產過程無污染,職工人權得到保障,國外客戶基本會提出具備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體系證書。
三體系的共同點和側重點
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1均是組織全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分別從不同的側面規范組織的活動和行為。
如下:ISO9001側重對組織產品質量的管理 ;ISO14001強調對組織的環境因素(氣、水、土、生態系統、公共環境等)的管理;OHSAS18001是針對組織的職業安全健康進行管理(改善工作條件,消除事故隱患,控制職業危害,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等) 。
ISO三體系申請條件
1、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
2、認證合同、認證申請書
3、社保人員名單
證書內容
認證機構名稱、申請認證單位名稱及產品審核通過的相關標準、證書的有效期限、證書編號、認證機構公章、認證機構負責人親筆簽字等。
注:國家認監委證書查詢網站(所有經認證過的單位均可以此網站上查詢到)
所需資料
1.申請組織具備獨立法律資格的證明材料(如:已年檢的有效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
2.有效期內的許可證、資質證書等(復印件)。
3.生產工藝流程圖/工作過程簡圖或工作原理圖(生產廠商)。
4.申請認證的產品簡介(包括技術、產量、用途、質量、銷售等方面的信息)。
5.產品標準清單及名稱與產品/過程有關的法律、法規。
ISO三體系認證目的
1、企業實施ISO三體系標準可達到節能降耗,優化成本,改善企業形象。
2、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份額。
3、獲得ISO三體系認證已經成為打破國際綠色壁壘、進入歐美市場的準入證,并逐漸成為組織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及貿易往來的必備條件之一。
4、優化企業內部質量架構管理化,節省了各個流程的生產服務管理審核的精力和費用。
5、在產品品質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6、招投標強制性加分項,爭取到更多發展機會。
ISO三體系認證效益
1、質量管理體系:穩定服務質量,減少客戶投訴,為客戶和潛在的客戶提供信心,提高企業信譽,直接有利于拓展市場。
2、環境管理體系:節約能源資源,降低企業各種管理成本和損失成本;持續達到排放、減少排污費用,提高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保護環境作貢獻。
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提升公司的企業形象;增強公司凝聚力;減少企業經營的職業安全衛生風險,達到企業永續經營;進行內部管理改善,避免職業安全衛生問題所造成的直接/間接損失;善盡企業的國際/社會責任;順應國際貿易的新潮流,突破貿易壁壘。
ISO三體系是企業的萬金油,各行各業的招投標都需要ISO三體系資質證書,企業如未申請ISO三體系證書,盡快申請,以備將來之需。
網頁題目:ISO三體系認證原來對企業影響這么大!
鏈接地址:http://vcdvsql.cn/hangye/iso/n14274.html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