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的中國IDC市場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國內深化數字轉型,傳統企業上云加速,5G商用逐步落地,再加上國家層面新基建政策的順勢而出,國內對于IDC的需求水漲船高。據科智咨詢的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達到1562.5億元,同比增長27.2%,市場規模絕對值相比2018年增長超過300億元。但即便如此,我國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在世界范圍內的占比仍然只有11%,遠低于美國的40%。因此,以人口基數衡量,我國IDC行業的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另外,由于能耗壓力的加大,導致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開始紛紛推出限建政策。這一方面使得核心地區的存量機柜和能耗指標成為稀缺資源,對于像萬國數據、鵬博士、世紀互聯等這樣有強大客戶把控能力、項目儲備的頭部第三方IDC公司,它們的盈利能力將持續保持,壁壘化趨勢明顯。另一方面,行業競爭格局角力的天秤,也正在逐漸從電信運營商向第三方IDC公司傾斜。這主要是由于后者的建設效率更高,大客戶服務能力更強所致。以2018年為例,頭部第三方IDC公司的收入增速已經普遍超過35%,而電信和聯通的IDC收入規模已不足30%。
IDC行業從長期來看,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暴增將為其提供長期利好支撐;而中期來看,受到新基建加持,以及疫情雙向影響,云計算廠商投入加大,行業規模持續擴大;短期而言,頭部IDC公司的資金、運營能力、高粘性客戶、項目儲備和能耗指標充足,已經形成行業壁壘,未來其整體盈利能力將持續保持。但很多中小IDC服務商由于受到資金、運營能力以及客戶等多方面限制,發展境遇將截然不同。下面我們將從資本和盈利能力落筆,淺析IDC行業的投資價值點。
海外IDC市場已進平穩期 國內IDC公司盈利能力尚未爆發
當前國內頭部第三方IDC公司20-30年的業務平均復合增速大概可以達到20%左右。如上文所言,在中國市場增長潛力依然巨大的前提下,其盈利能力也將不斷增強。若從估值水平而言,尚且高于海外IDC,未來前景十分廣闊。這主要因為IDC行業最顯著的特點是需求決定一切,而需求的產生又和人口,基建水平呈正相關。當下的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導致當地IDC公司營收增速逐漸放緩。如印度或者東南亞等市場,前者受到基礎設施條件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所限,短期內市場機會并不明朗,而東南亞市場,由于地緣和文化等原因,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之下,隨著中國云服務商出海,將早晚成為中國IDC公司的“盤中餐”。
我們在這里僅以毛利率和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兩方面進行淺析。眾所周知,影響IDC毛利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單機柜成本、租金和上架率。在成本當中,電費和設備折舊占據絕大部分。在租金和上架率方面,由于海外IDC市場成熟度較高,因此要普遍高于國內IDC,這也導致了前者毛利率更高。與此同時,投資人更為關注IDC的EBITDA指標,這主要是因為機房IT設備的折舊攤銷對利潤有較大影響,加之各國稅收政策的差異,以及不同公司對資產的會計處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EBITDA指標則較為客觀。在這方面,國內外IDC公司的水平不相上下。
隨著后期國內以客戶定制為主的新建IDC日趨增多(上架率普遍在95%-100%),這種情況會逐步轉變。機柜上架率的提升將進一步提高國內IDC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IDC公司的盈利爆發期尚未到來。
REITs給國內IDC融資打開新通道
在今年4月30日,證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了REITs的相關文件。該文件在數據中心行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里面的要求很明確:要求實行REITs的企業,必須是已按規定履行項目投資管理以及規劃、環評和用地等相關手續;已通過竣工驗收、經營3年以上、已產生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投資回報良好、并具有持續經營能力、較好增長潛力;最后要求項目產權必須清晰。因此,對于那些以自建模式為主,項目資源儲備充足,客戶粘性高,運營能力強的第三方頭部IDC公司而言,更容易實現REITs。
那REITs的具體好處有哪些呢?舉例來說,海外IDC當中,Equinix的REITs最為成功,其在2015年轉型之后,估值提升十分明顯。最主要的好處在于其有效稅率從26%-36%,降低至11%-28%。其次是融資能力得以提升,據相關數據顯示,Equinix的資本性支出從2014年開始快速增長,到2015年,其營業收入即已實現較大提升。與此同時,其資產負債率也從2015年的74%降低到2019年的63%。
不過由于和國外的相關政策有所不同,所以國內IDC暫時無法享受稅收方面的優惠,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但畢竟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融資渠道。事實上,第三方頭部IDC公司鵬博士目前的“輕資產,重運營”策略,和REITs就多少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方IDC廠商增速及收入都在加快
如今,第三方在我國數據中心市場的占比穩步上升。第三方運營商有不同模式的存在,比如自建、與基礎電信商的合作、用戶定制合作、跟當地政府的合作,主要是為了交換資源、優勢互補等等。
雖然當前IDC市場主要由運營商主導,但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主流第三方IDC廠商IDC業務收入規模增速分別為26%、36%,而運營商(電信+聯通)IDC收入規模增速分別為19%、27%,近兩年主流第三方IDC廠商的IDC收入規模增速整體高于運營商。在2020年,第三方IDC廠商更是占據IDC市場40%左右,第三方在我國數據中心市場占比每年在穩步上升。
從財報上來看,幾家第三方頭部IDC企業在2020年上半年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其中,數據港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 3.94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43%;截至上半年末,總資產達到約 42.56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3.8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約 2.23億元,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長 14.48%。
光環新網營業收入 397,341.13萬元,同比增長 14.98%;實現營業利潤 53,639.06 萬元,同比增長 20.37%。
鵬博士上半年,營業收入約 28.51 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 7.27%,報告期內,凈利潤約 3.23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576.36%;EBITDA 值約為 11.42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1.39 %。
萬國數據與世紀互聯雖說沒有發布上半年財報,但其第一、第二季度財報增長更為耀眼,其中,萬國數據的同比增長達到了令人贊嘆的40%以上。
萬國數據第一季度:凈收入12.4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1%;服務收入12.3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3%;(調整后)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 )5.7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3%。第二季度:凈收入13.4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2%;服務收入13.345億元人民幣(1.889億美元),同比增長35.5%;(調整后)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6.3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8%。
世紀互聯第一季度:凈營收人民幣10.90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5.1%;調整后現金毛利潤同比增長2.6%至人民幣4.171億元,調整后現金毛利率為38.2%。第二季度:凈營收為人民幣11.44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8.8%;調整后現金毛利潤同比增長15.8%至人民幣4.676億元,調整后現金毛利率為40.9%。
據科智咨詢預計,到2022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3200.5億元,同比增長28.8%。這樣看來,上半年各數據中心企業的營收增長僅僅只是開始,中國第三方IDC市場還將在之后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第三方中小IDC企業空間有限 邊緣節點或是機會
隨著國家對能耗關注的日益提升,北上廣深都已紛紛推出自己的限建政策,不難想像,今后,其它重點城市也會紛紛跟進,所以,電力能耗指標逐漸成為新建IDC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由于可以實現較低的PUE,第三方頭部公司在能耗指標的獲取上有一定優勢。此外,即使能耗指標分散發放到小廠商手里,小廠商在獲取云計算等大客戶上有難度。頭部公司因為有更為穩定的大客戶合作關系,可以與有能耗指標的小廠商共同運維IDC。
此外,大規模數據中心的云化、虛擬化技術重要性日趨提高,規模效應更加明顯。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和智能巡檢等技術的發展,也讓大規模數據中心運維難度減少。因此,國內大規模數據中心占比不斷提升。但同時,5G等新興技術和細分應用場景的落地,使距離數據和場景更近的邊緣節點更加重要,場景需求密集區域的邊緣節點也將成為稀缺資源。
隨著數據中心市場需求不斷擴張,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近年來,有眾多企業和資本進入數據中心行業,但根據目前趨勢來看,第三方頭部IDC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愈發明顯,中小IDC企業被頭部企業橫向資源整合收購的可能性也會進一步加大。總體來看,國內第三方IDC公司目前在快速成長期,資產周轉變慢使得ROE水平逐漸下降, 隨著未來業務成熟采取穩定發展的戰略,機柜上架率提升將進一步提高國內IDC公司的盈利能力。但目前國內公司為實現業務擴張,資產周轉率已有所下降,參考國外公司,國內公司在后續的業務擴張中若要保持ROE,需保持較快的資產周轉率水平,或引進REITs新的融資途徑。今后幾年,國內第三方IDC的日子確實將越來越好過了!
新聞標題:旁觀國內第三方IDC發展趨勢: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文章分享:http://vcdvsql.cn/article0/chcpio.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軟件開發、網站制作、做網站、定制網站、網站內鏈、網頁設計公司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